切換地區 [ 四川 ] 歡迎訪問祥蕓官方網站!
184 8200 1949成都購公墓     拼團享低價

行業動態

當前位置:首頁>購墓資訊>行業動態

殯葬,點亮社會文明最初的燭光

時間:2022-04-22   訪問量:1543

文明是指引人類前行的燭光。殯葬文明可能不是最耀眼的,卻是最具特色、最恒久的燭光之一。人類生生不息地存在,殯葬文明之光就不會熄滅。

文明精進是照亮人類心靈的燭光。在人類文明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無論天空晴朗,還是陰霾如晦,殯葬文明總是通明透亮。這不僅來自于物質成果的積累多么豐碩,更來自于它對每個生命的敬畏,給每個永訣的靈魂以希望和福佑的念想,激勵他們踽踽前行。李紀恒部長9月17日的講話,談到了殯葬文明同社會文明的關系,言簡意賅,內涵豐富,給人頗多啟示,本文就學習9·17講話精神及殯葬文明貢獻社會文明的啟示,加以敘述。


啟示之一:祭祀是殯葬文明最初集中的形式


殯葬文明似江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殯葬文明之光什么時候開始照耀人世,學者們對此看法不一,估測的時間早晚相去甚遠。最初的殯葬文明應以殯葬活動中的哪一種形式為討論的主要依據,也是頗受關注的話題。殯葬活動包含殯、葬、祭、傳、遺等多個環節,即殯殮、安葬、祭祀、傳承、遺存等系列活動。大多數學者認為,其中的祭祀是主要活動,因為它具備以下特點:

一是周期性。其他活動如喪葬,雖然規模也很盛大但只是暫時的,不可延續,而祭祀活動應四季更迭,每年周而復始。祭祀儀式規模宏大,內容更新,時間上延綿不絕。

二是對象性。祭祀活動對象明確,且參與者人人明確。祭祀對象從天到地,從神到人,從鬼到靈,甚至包括其他物類,我國自古便有祭祀天神、社稷、土地神、先祖、先考、先妣等,時至今日,我們還祭奠革命烈士的英靈。對象眾多,祭祀活動的社會意義不盡相同。

三是儀式性。每一種殯葬活動都有相應的儀式,儀式性是社會群體活動常見的特點。但祭祀活動對儀式的要求更高。諸如要求參與者無理由不應缺席、儀容整潔、莊重肅穆、謹遵祭祀議程,每個參與者都按其與祭祀對象的關系親疏,社會地位的高低由近到遠自覺有序排列。這種潛在的規則已成為現代社會成員通曉的常識,也標志祭祀儀式的社會成熟度——習俗化水平。

四是群體性。祭祀活動是群體活動。對同一祭祀對象,各子嗣、親屬和社會關系成員到時會因共同的祭掃緬懷情感生發出祭祀活動的意念,這是祭祀活動潛在的心理基礎、社會基礎,凝聚力的根源。家庭、家族是這樣,族群乃至國家祭祀活動也是這樣。雖然也存在著單個人進行的祭親活動,這并不否定祭祀活動是群體性活動的說法。

以祭祀為代表的人類最初的殯葬活動包含著兩種文明進化。一是物質文明的精進,如祭祀儀式中奉獻的牲酒,應農時熟收的稷米粱黍及新鮮果品等,是社會物質文明的發端。二是精神文明的肇始,祭祀活動首先要提出一個祭祀理念。即便最初最簡單的祭祀天神活動,也存在天神可以保證風調雨順、農業豐收的說法。這是一個農耕文明時代最叫得響,眾人都認可的理念、口號。理念是證明祭祀活動合理合法性的理論根據。正是最初的祭祀理念,規范著祭祀活動的程序,揭開了殯葬文明史冊的扉頁。

我們之所以以祭祀活動為代表探究殯葬文明在社會文明進程中的作用和貢獻,是因為祭祀活動是殯葬文明最集中而高水準的形式。其他殯葬活動從不同側面共同推動了殯葬文明的進程。


啟示之二:殯葬文明點燃社會文明最初的燭光


祭祀活動,或簡稱祀,其重要性不可低估,它同戎(國家的軍事活動)一起被視為“國之大事”。但《左傳·成公十三年》中的“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命題雖然給人頗多警示,往往也會給人一種誤解,似乎祭祀活動產生于國家建立之后,才被列為國之大事。事實并非如此。早在國家建立之前,在前國家時期,以祭祀活動為代表的殯葬文明就已經早早地存在了。

世界眾多文明古國的考古發掘都充分證明,那些人類遠古的祭臺、祭品的遺存所呈現的祭祀規模,以及那些被發現的人類文明符號(已經解讀的和未被解讀的)許多都出現于國家建立之前。是殯葬文明,祭祀文明點燃了國家文明之光,社會文明之光。這個問題不僅是搞清楚時間順序先后的問題,其重要性還在于我們可以進一步推衍出殯葬文明的功能,它的社會進步意義,以及啟發我們如何更好地以殯葬文明為推進社會文明做貢獻,擔當起職業使命。

為什么說殯葬文明為社會文明點燃了最初的燭光?殯葬文明為什么會在歷史風吹雨打中搖曳閃忽而光華不絕,成為社會文明的載體?這是可以從人類早期祭祀活動的發展歷程及其特點加以說明的。

《趙林談文明沖突與文化演進》認為:文明有兩大構建,即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的標志是定居的農耕生活,即農耕文明是奠定社會文明的基本形態。社會文明不僅需要創造,還需要積累和保存。一個整天游移各處,飄忽不定的族群是難以創造、積累和留存社會文明財富的。定居是第一前提。

定居后,農耕文明興起,而后才有了永久性的灌溉等發展農業的操作系統,以及為了組織修建這類系統而形成的社會組織,及其舉辦的一系列集體活動。這類組織機構的發展壯大,為國家機構的組建提供了行政、組織和物質的準備,這是農耕文明發展的需要和必然結果。尤其在交通要道,河流交匯處建立的城市中心,更是國家成立后文明發展的重要形式。它既順應了農耕文明發展的趨勢,反過來又促進了農耕文明。

社會文明的另一構成要件是精神文明。人類早期是如何將原始分散的個體性活動加以整合,納入社會性、組織性活動中來,問題的關鍵在于尋找一種共同信仰和眾人賴以憑依的精神象征、崇拜符號。早期的圖騰崇拜,是非定點崇拜,是當時各個族群普遍的崇拜符號。它是早期的社會精神文明的標志之一。而農耕文明時期祭祀活動中的祭祀理念也更進了一步。

根據社會文明兩大構件的重要意義分析,可以看出祭祀活動實在是前國家時期人類一種偉大的創新、創造行為,它的創造力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它創造了祭祀活動中眾人共同信仰的神靈世界理念。祭祀未動,理念先行。出于當時人們對自然和自我認知的水平,借助尊神事鬼,求神問卦,先卜后行的社會慣例,為動員家庭族群、男女老少參加祭祀活動,組織者創造了一個讓人難以推脫的理由:奉天命,神的旨意,其高明之處,正如古代文人所說的“設神理以景俗”。祭天神、祭太陽,祭先祖的靈魂,祭主宰糧食豐歉、宗族興盛衰亡的各路神仙鬼怪、亡靈,誰敢拒絕推辭呢?誰要是違逆祭祀意旨,萬一來日有什么災難禍端,他就是禍端之源,將遭天譴以至眾人處罰。雖然殯葬文明之初的這些理念設計帶有迷信色彩,但不要忘了,人們的認知是受時代限制的。那時的行為方式適應了那時的認知水平,這才是科學思維。

第二,祭祀活動創造了一個廟宇中心。按照學術界的共識,早期的文明往往都是隨著廟宇而出現的。考古發現最初的城市都是圍繞廟宇為中心而出現的。有學者認為,人類的文明是在祭祀先祖和鬼神的活動中產生的。由于定期舉行祭祀的需要,人們就從最初的非定點圖騰崇拜走向了固定地點的廟宇祭祀,形成城市的中心。

第三,它創造了一批專門從事祭祀活動、占卜祈禱的人員。這些人員被視為神職人員,構成了人類文明初期的祭司集團。在祭祀儀式中,這些人與普通參與者角色分配、職責安排大不相同。儀式中的角色差異其意義不可小覷,既彰顯了能力的差異,也促成了權力的差異。那些在祭祀活動中擔當組織指導角色的神職人員,一呼百應、千應,借助神祇的名號而具有通天神、察古今、知未來的神奇能力,能與天神溝通,報告大眾的祈求、愿望。因此,他應天命而有了號召力與控制力,那些被指揮的眾人則成了“神”控制的對象。祭祀儀式中角色的差異,事實上成了權力、地位、利益再分配的方式和工具。

祭祀文明應歷史需要創造了人類文明最初的統治者。遠古的國王往往也是祭司集團的首領,承擔著人與神溝通的重要使命,被百姓視為神的化身。

第四,它創造了人類社會文明最重要的工具和載體——文字。人們為了將在廟宇中心定期舉行的祭祀占卜活動結果記錄下來,創造了形形色色的符號體系。這些符號記錄可以用于日后說明祭祀活動的靈驗性,從而證實祭司集團的通天法力。在中國是以原始的象形符號,刻在龜甲等易于鑿刻且不易腐爛的物質載體上,這就是著名的甲骨文。

當然甲骨文是出現在商朝,還不能證明祭祀文字出現于更早時期。我國上世紀80年代啟動的中國夏商周歷史斷代工程,任務之一便是尋找更早的祭祀文字,至今未能獲得確定結果,仍是一個謎。但最初的文字出現于從事祭祀活動的廟宇之中,是國家文明的前提,已成為學術界的共識。廟祭催生出這些文字記錄符號,最終成為社會文明的一個標尺。沒有文字,就沒有國家的文明史,沒有足以實證其文明進程的史料。

由以上敘述可知,以祭祀活動為主要形式的殯葬文明對社會文明進程具有四個意義:一是肇始、發端意義,開啟了人類文明的先河。二是在國家形成以后,殯葬文明繼續從各個方面推進社會文明,成為社會文明載體。三是殯葬文明為可持續的文明。從國家層面大型祭祀活動對先祖宏愿的繼承,直至每個家庭祭祀中家風家訓的傳承,都很好地發揮了載體作用。四是關于人類死亡以后對自身遺體處理以及善待人的一生的文明方式,是最具人性關懷的文明方式。


啟示之三:殯葬文明是具有激勵性的永恒之光


文明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不僅僅是一種現實的狀態和現存的成果的匯積,還深涵向著未來的導向意義和激勵功能。正如9·17講話所說的“未來殯葬將成為傳承逝者優良家風和良好品德,激勵后代努力奮斗,貢獻社會的文明載體,更好實現‘逝有所安’”。

這一講話揭示出殯葬活動、殯葬文明內在的進取性、激勵性,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加深領會:

其一,內在激勵性、進取性,是一切人類文明的共同特征。縱觀人類歷史上各個地域各類文明形式,無不具有明確的方向性、進取性,無不激勵人們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向復雜、從局域向廣域、從非人性向人性化、從拙樸向精美的方向進化。每個時代,每年甚至每天,人類都在文明的道路上前進。雖然有些文明在某一歷史階段、某一局域發生文明倒退的歷史回潮,但文明最終的進程必然走向進步。人們不需要從外部尋找動力,文明內在的激勵性便是文明發展進步的動力機制。因為人的需要,人的本性是追求增進、發展、進步。認識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對文明進化的自信,對殯葬文明的自信,是根本的文化自信。

其二,9·17講話強調指出了殯葬文明建塑社會精神文明的主要途徑——傳承優良品德。講話把傳承逝者優良品德作為一項行業職責擺在殯葬工作者面前。對此,本行業具有種種有利條件,應有大的作為。這項工作不應理解為單純的一家一戶進行的傳承方式,那并不是殯葬文明貢獻社會精神文明的主導方式,殯葬業應通過轉型發展,在提煉并匯聚逝者人生文化方面發揮行業的人才優勢、資源優勢、技術優勢、整合效應,專業性、高水準做好這方面工作,將殯葬業打造成為一個匯集精神文明的寶藏,一股東方文明的宏流,一座人類精神文明的燈塔,面向全社會去激勵后人,去輝耀汗青,去振奮整個民族精神,為之創新添彩。


啟示之四:殯葬業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擔當作為


9·17講話要求殯葬既發揮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推動作用,又擔當社會精神文明建設載體作用,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需要我們深入探究,擴張內涵,尋求突入途徑。殯葬工作者應從行業發展理念和服務實踐等各個方面,從政策、措施到服務行為,從總結行業經驗到發展愿景,全方位研討貢獻社會文明特別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舉措。這樣做,正符合“殯葬業是高尚事業”職業本性的要求。

首先,各級應加強殯葬業貢獻社會精神文明理論上的指導和行為實踐的規范。縱觀以往發布的有關殯葬活動的政策文件(條例、法規、指導意見、治理方案等),對于殯葬活動如何為社會精神文明做貢獻這個命題是十分關注的,在重大殯葬政策中都有提及,是我國殯葬政策文化中的亮點。但從客觀要求上說,尚不夠到位,還應進一步做好理論指導和活動方案上的定向、定標、給力。在殯葬設施文明、法制文明、生態文明、倫理文明、服務文明等殯葬文明的各個方面提出更精準、權威、指導性意見。各殯葬企事業組織也應加強殯葬政策文化和有關文明發展理論學習,制定規范標準,實踐中認真執行,讓殯葬文明如同人類文明肇始那樣,當好社會文明的推動力。

其次,持續推進殯葬改革,抓好殯葬活動中激濁揚清工作。推進殯葬文明建設,應從兩方面入手。從物質文明來說,應根據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按照十四五規劃要求,將殯葬設施、殯葬服務文明建設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提升殯葬服務能級、標準,殯葬文明也便融入了該地區物質文明建設的成果。從精神文明來說,它涉及廣泛的社會文明內容。現代社會精神文明已是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文明,作為這一精神文明載體的殯葬業應具有較高的內在素質,更多的嚴標準、高要求。

針對社會上還存在的陳規陋俗,打著所謂傳統名號實質背離優秀傳統文化的那些殯葬活動方式,應堅持改革方向,滌其濁而揚其清,避其陋而弘其優。居高方可臨下,池滿才能溢流,殯葬業若要為社會精神文明多做貢獻,必先提高自身。

再次,促進殯葬文明傳承方式的現代化轉型。任何文明說到底是人的文明。人的生命終結,不應是人生文明的結束,而應是對人類文明再做奉獻的時刻。逝者雖無法有所作為了,然而文明接續自有后來人,總結、提煉、接續前人文明薪火,是后人的使命,也是后人的福祉、責任和榮耀。

傳承前人的文化或文明留珍,日常采用的是傳統方式,如家風家訓的言傳身教,這種方式固然具有先天優勢,需要堅持。但時至今日,也應在傳承方法形式上有所改革,把改革創新、轉型發展用到殯葬傳統習俗的改革上來。本市正在推進的十四五規劃和數字化轉型正可為此廣開發展之門。

相關信息

最新資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海县| 吴桥县| 景东| 奉新县| 渝中区| 咸宁市| 炎陵县| 三都| 玉门市| 罗山县| 简阳市| 安国市| 芦溪县| 子长县| 库车县| 唐山市| 台南市| 汉沽区| 灵寿县| 杂多县| 香港| 广昌县| 济阳县| 睢宁县| 贵德县| 普安县| 肇州县| 西藏| 古丈县| 洪洞县| 桑日县| 长宁区| 留坝县| 嘉定区| 浏阳市| 临夏市| 怀仁县| 上虞市| 诸城市| 汝州市| 曲麻莱县|